前 言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特别是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工作,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开展了全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移风易俗好的经验和做法,推荐了一大批优秀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结合文明创建,聚焦移风易俗,突出成风化俗,着眼于乡镇苏木、嘎查村生产生活实际,从小切口、多视角、多层面入手,既阐述背景成因、又展示具体举措,既分析工作成效、又解读推广理由,全面反映出基层一线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实践,具有接地气、可复制、易推广等特点。
(相关资料图)
兴安盟 乌兰浩特市
小齐广播站 乡音村语话文明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腰乐嘎查利用大喇叭+动画传播文明新风活动案例
一、基本情况
2021年11月,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在担任腰乐嘎查驻村第一书记期间,依托嘎查文明实践广播站,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录制村村响大喇叭口播节目,引导村民摒除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腰乐嘎查村民亲切的为节目取名“小齐广播站”。因广受农村群众喜爱,“小齐广播站”作为一档广播节目在全市61个嘎查村文明实践广播站进行推广播放,并通过“乌兰浩特市微分享”微信公众号、“红城1947”APP等新媒体平台配以动画、漫画进行可视化传播,进一步扩大了受众覆盖面,增强传播力、影响力。
二、主要做法
(一)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语言,让群众乐意听、记得牢。针对村民普遍年龄偏大、学习能力弱和茶余饭后聚集聊天的特点,“小齐广播站”把“政策话”“文件话”变成“家常话”“大白话”,用最接地气的“拉家常”“唠唠嗑”语言方式传递给群众。例如,节目开头以打招呼的方式开始:“父老乡亲们,大家好啊,咱们广播站又开始广播了”;“喂!喂!喂!全体村民注意了”。再如,播报春耕生产内容时说,“春耕开始了,大家农具检没检修啊?淤堵的河道清没清理啊?”
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驻村期间入户走访村民,确定节目主题。
(二)从村民关注的话题入手,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引导群众改陋习树新风。在内容选择上,每期节目录制前,入户走访村民,调查村民关切的内容,选择当前群众关注度最高的内容作为每期节目的主题。确定主题后,结合政策、时节,经咨询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确定无误后,编辑整理进行播放。“小齐广播站”先后录制了“别让天价彩礼成为买卖”“移风易俗大家讲顺口溜”“24孝故事”“用煤取暖注意啥”“和你唠唠备春耕那点事”等与村民密切相关、喜闻乐见的系列节目。在播放的时间选择上,结合村民农忙、农闲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在农忙时节选在晚上村民休息前播放,在农闲时节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段进行播放,让正能量充盈群众生活,成为村民茶余饭后“拉家常”“唠嗑”的话题。
(三)在农村牧区全覆盖推广,利用新媒体可视化传播,让文明新风吹入更多百姓家。最初,“小齐广播站”只在腰乐嘎查文明实践广播站进行播放。在收到群众的热烈反响后,及时总结推广,在全市61个嘎查村文明实践广播站进行播放。同时,适应互联网时代群众的需求,利用新媒体鲜活生动的特点,将“小齐广播站”播报内容以动画、漫画的形式制作成融媒体产品,通过“乌兰浩特市微分享”微信公众号、“红城1947”APP、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可视化传播,增强“小齐广播站”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
晚饭后村民前往村部收听“小齐广播站”节目。
三、主要成效
一是自2021年11月开播以来,“小齐广播站”已累计制播节目36期,通过村村响大喇叭播放4800余场次,在新媒体累计浏览量10万+,已成为乌兰浩特市传播党的好声音的“扩音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村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息站”。
二是村民通过每天收听、观看“小齐广播站”,让文明理念“声入人心”,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潜移默化地引导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推广理由
一是乡音村语的语言方式让村民明白易懂、易于接受。“小齐广播站”用村民生活中的语言,说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有效帮助群众理解党的方针政策。
二是融合动画、漫画的形式,通过新媒体可视化提升内容传播力。将原有通俗化的广播内容进行新媒体可视化加工,让更多的群体愿意主动了解、主动接受宣传内容。
三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小齐广播站”通过可听、可视的移风易俗宣传,让文明风尚浸润群众心田,在促进乡村善治、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标签:
03-18 14:53:54
03-18 14:51:07
03-18 14:47:48
03-18 14:44:44
03-18 14:40:44
12-04 14:30:57